第一季第6集:阅读|阅读备考四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萌老师B站视频
导读
我们在第二集讲过,阅读和听力一样都是输入型能力。不过在考试中,阅读文本常比听力文本更难。毕竟,听力是即时交流,而阅读要研读文本。我在第五集说过,听力是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唯一可以通过自我训练而提升的。今天,我们从科学专业角度来讲讲,阅读和哪些能力有关?哪些能力完全可以自训,哪些需要老师带?阅读文章先看文章还是先看题?略读和扫读是随缘挑词来读吗?感谢大家的点赞,不要只收藏哟!正篇开始!
正文
精读
我们读一篇文章,然后总结大意或者做题,都属于“泛读”。要提升“范读”,就必须做“精读”。“精读”才能真正提升你的实力,这样无论你是去参加高考、四六级、专四专八、雅思、托福、GRE和GMAT都没问题。我的很多同学听力和阅读都是满分。精读与如下四种能力密切相关:
阅读的四个误区+精读的四个步骤:
第一,当然是词汇量啦。但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背单词重复的遍数不够,导致对单词反应速度很慢,影响了整体速度。还有很多同学背的不扎实、混淆单词,比如把“消费”误认为是“扩张”,把“使破碎”误认为是“庇护”,把“逐渐的”误认为是“毕业”,所以,经常有同学误认为自己词汇量够,文章也读懂了,但实际理解的意思和原文相差很多。
第二,当许多词汇连成句子,特别是学术性长难句时,拖慢你速度、降低你准确读的真正难点就出现了。短小的简单句时不会造成阅读困难的。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提升阅读速度就是靠做略读和扫读,不要反复读。但实际问题是,语法不扎实时,读到很多长难句时本来就慌,这时还要强迫自己扫读,还只能读一遍,那最后肯定云里雾里、读了个寂寞,最后分数也不会高。所以,阅读的准和快根本不是靠走个形式就能达到的,根本解决办法在于运用语法知识来真正分析清楚句子。
我举个例子,前几天在辅导中有同学问我,我们说过英语时树形文字,这句的树干部分(主句)就是:这么长的句子,最重要的内容太就是这三个单词。第二层树枝是时间状语从句(也可视为条件状语从句):从When organic material trapped in sediments 开始到transforming it into petroleum结束。这个从句的主语是material,有两个并列的动词 is buried和is subject to ,介词to 的 宾语是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第三层树枝是后置定语trapped in sediments 以及结果状语transforming it into petroleum.所以,只有熟练掌握长难句语法分析后,你才能做到科学地速读,到那时,这个句子你第一遍扫读时,自然读到的就是:_至少是树干和一根大树枝的内容。
这才是略读扫读时该读的内容。如果你语法不扎实,还做不到树干、树枝快速清晰地分层,而是随意抓一些单词,然后拼凑起来去猜测整句含义,就肯定会出错。那么,你需要跟着专业老师分析200至500个长难句(不同基础,所需数量不同)。相信我,你会感受到质的飞跃!
第三、当连句成文章的时候,正确理解文章逻辑非常重要。通常每个段落的第一句是主题句(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偶尔主题句也会出现在第二句或段落后部。同时,不同段落之间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但很多同学常常误以为这不重要,在考试上来就直接看题,再去找答案。甚至所以题都做完了,文章大意再脑中还是碎片化的。这种方式再中考、高考也许可以使用,但在大学四六级、专四专八、雅思、托福、GRE、GMAT中是比较危险的。为嘛呢?因为这写考试的阅读文章难度更高,段落数量也多,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和逻辑在一篇文章中会出现多次转向。甚至有些题目自带陷阱,如果先看题,反而容易曲解文章的真正含义。所以你是参加相对高级的一些英语考试,我十分建议大家,先用一两分钟看完文章标题和所有段落的主题句,把整篇文章的概要和逻辑理清楚(主动阅读),然后再看题,效果会非常好。如果你觉得比较难,最好跟着专业的老师读十篇以上的文章。那时候你就深刻体会我所说的意思了。
第四,阅读量和常识储备。比如,以前有一位同学拿一篇考研阅读来咨询我,文章前两段就出现了默多克和起诉等字眼。他说他看了很久,都没有看懂文章,但我扫一眼就可以做题且全对了,因为默多克家族当年听证会以及邓文迪保护丈夫等再当时还是有很多报道的。这就是跟同学们强调要积累常识,多读新闻时事_。现在很多考试和日常交流都会提及新闻时事。只要你平时积累多,不仔细读文章都觉得一些话题很熟悉。
总结
好啦,总结一下,不论你是想准备什么阅读考试,先用一两分钟读文章标题和所有段落主题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做题。做完题后,再用这篇文章进行“精读训练”,训练内容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四大项目:积累词汇、长难句语法分析、识别文章逻辑、积累更多常识。你就会发现,做阅读一篇比一篇更好。
结尾
在第七集里,我会讲解口语,说说大家问我的英式美式、重音、连读、流畅度和语调等等系列问题。